当前位置是: 网站首页 -> 太阳集团动态 -> 正文

网站首页

网站首页

“AI不能做什么—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反思”学术工作坊成功举办

作者: 发布时间: 2025-05-12 浏览次数:


2025年4月29日,2003网站太阳集团、2003太阳网址文学思想研究中心、2003太阳网址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“AI不能做什么—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反思”学术工作坊在2003太阳网址文渊楼414教室举行。美国杜克大学刘康教授、中山大学金永兵教授、华南师范大学段吉方教授、暨南大学赵静蓉教授、佛山大学巫小黎教授、2003太阳网址陶东风教授、纪德君教授、禤健聪教授、李茂增教授、肖建华教授、戴登云教授、盖琪教授、吕鹤颖副教授等出席本次研讨会。

研讨会由陶东风教授主持。陶东风教授代表2003太阳网址大学2003网站太阳集团欢迎与会嘉宾,并引出会议的主题。他先指出AI可以做什么:“可以做智力方面的活动,比如说收集资料,写各种文章,甚至可以从事被认为是最高级的活动,比如从事艺术创作、写小说,写诗等等。”而后又过渡到AI不能做什么:“AI能不能像人类一样有喜怒哀乐?能不能像人类一样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的时候感到焦虑不安、犹豫不决、彷徨徘徊?是否在某个时候面临伦理的悖论或者撕裂感?能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和批判精神?”陶东风教授的开场白,为接下来的研讨会做了铺垫。

 

陶东风教授主持会议

金永兵教授把AI对现代生活的介入现状形容为“AI已经是一头进了房间的大象,无处不在。”他认为,思考“AI不能做什么”,是一种以否定性思维追索确定性的提问方式。它为我们思考“AI能做什么、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利用AI”等问题提供了方向。这样的思考,可以减少AI引起的焦虑,让AI更好地服务于现实,建立AI防火墙,努力实现AI+HI(人类智慧)。在AI与文学的关系上,金永兵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基础观点:“AI写作不是文学,只能辅助于文学创作。”他从AI写作(算法逻辑)与文学创作(主体性、独创性)的差异性等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,并界定了AI写作的范围,认为我们可以主动介入,利用AI来进行应用文写作与辅助创作。正如网络文学时代,写作变得更为多元开放,他相信AI写作也可以推动写作的民主,让写作成为每个人的权利与能力。

段吉方教授在人工智能发展与“文科危机”的双重背景下,探讨了当下中文学科专业面临的现实挑战。他认为,AI写作目前多用于一般的应用文写作场景,它不能取代文学创作,也还不能对文学产生颠覆性的影响。同时,他也指出AI写作泛滥,可能会带来文学想象力消弭、文学感受力退化与“审美平均值”下降、人文阐释能力弱化等问题,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。

谈及学科专业发展,刘康教授认为,段吉方教授阐释的AI对文科的冲击力量,的确不可小觑。刘康教授提出,教学与作业中许多程序化的部分的确可以用AI来完成,但文科的独特性在于,它探讨的是人类的生存体验、情感与欲望。他以自己授课的例子说明以情感的传递(讲故事)来对抗AI的程序化和替代性是一种可能的路径。

赵静蓉教授认为,询问“AI不能做什么”,其实就是在探询AI的遗憾。她指出,AI在伦理和情感上是不能作为主体自主生产的,它需要我们去投喂才能产出。AI没有私人经验,只有公共经验,它增强了人的政治属性,推动人们介入公共事务。

盖琪教授认为,AI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不能仅考虑创作者和表达者的角度,也要从接受者的角度思考,AI的创作是否能够激发人类的情动。盖琪教授认为,AI并不能够提供真正的情感关系。以AI恋人为例,它能够提供非常饱满的情绪价值,但它与人的关系是不对等的。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的有死性,人类“向死而生”的经验为人类提供了创作的动力,但AI并没有有死性,因此AI恋人与人无法建立平等的关系。

巫小黎教授以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为例,论证AI不具备人类的情感经验,因此难以真正理解人的文学。AI没有情感,没有意志,也就没有真正的主体性,AI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

 

与会学者发言(从左至右、从上至下:吕永兵、段吉方、刘康、赵静蓉、盖琪、巫小黎)

吕鹤颖副教授对AI的发展持有技术乐观主义的态度。从技术进化的角度来看,以后的人可能呈现出“人+AI”的形态,这是一种新的主体性建构。

纪德君教授认为,大多数学者对AI的能力的估算还是过于保守。事实上,数据库越强大,AI也就越聪明,我们现在以为AI不能做的事情,随着技术的发展都有可能实现,比如未来AI对诗歌传达的情感体验的分析可能比人类更透彻。纪德君教授观察到,AI在语言表达的逻辑性、整体感以及规范性上,已经超过了大部分的普通人,但AI的语言也有可能会反过来形塑人类,造成人类语言的“格式化”。他认为,怎么与AI对话,取决于人类自身的水平。

刘康教授与陶东风教授赞同纪德君教授的观点,并对之进行补充。陶东风教授认为,AI的知识储备的确是无人可及,但是AI也会提供许多虚假信息即所谓的“伪知识”,因此AI时代,人类最宝贵的能力是判断力。刘康教授认为,这种判断力,归根结底是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。无论是对于普通人还是学者来说,这都是一种极为稀缺的品质。

禤健聪教授认为,AI时代,文科人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是问题的关键。他认为AI的真正强大之处在于它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,人类也需要不断地学习。就使用AI进行论文写作与辅助学术研究工作而言,他认为用AI来替代思考、生成结果是不可取的,阅读、思考等学习能力,必须要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慢慢培养。

李茂增教授对学生使用AI持有包容态度,他赞同禤健聪教授的观点,认为关键在于如何使用AI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。针对赵静蓉教授提出的AI增强了人的政治属性的观点,李茂增教授联想到AI评选中国最伟大人物第一名——中国人民的例子。针对盖琪教授提出的AI恋人问题,李茂增老师举了《Her》这部电影的例子,说明AI恋人不仅没有时间观念,其实也没有唯一、专一的恋人属性。

戴登云教授指出,“AI不能做什么”的真正挑战性并不在于提问作为工具的不能做什么,而是把AI视为不同于人类的主体,去思考AI与人类的关系,由此打开反思人类状况的一种全新的可能性。AI的本性应该是开源的,开源性的计算方式意味着不断地开放、对话与发生,它将会打破同质性的主体与同质化的世界。在此意义上,AI不是一种逻辑的运算,而是一种关系(多种AI、AI与人类)的再生。不必担忧“AI是否会成为人类的上帝”,人类的命运最终仍要靠有限的人自身去筹划、开展与实施。

肖建华教授指出,AI的算法程式是如此强大、不会出错,在近乎全能的AI面前,人的能力似乎非常弱小,但人之为人的本质,恰恰在于人的有限性。人类是会死的偶在性动物,人类的生活充满了缺憾与偶然,然而人类的生活也因此才有激情和冲动,有文学、艺术、宗教等伟大的创造。

 

 

 

与会学者发言(从左至右、从上至下:吕鹤颖、纪德君、禤健聪、李茂增、肖建华、戴登云)

陶东风教授对研讨会进行总结。陶东风教授指出,AI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并非完全由技术决定,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因素如伦理问题、社会问题等等,这些正是人文学者关注的对象。他认为人文学者谈论AI问题需要带有一种自觉性的反思与批判精神:我们自身对AI是否有足够的了解?我们是否对AI问题进行了语境化的探讨?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,AI问题会呈现出哪些不同的内容?……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梁家欣、罗东兰供稿)